"如果要获得诺贝尔奖,首先必须具有好奇心,不好奇是不行的,正是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推动我们去发现、学习和研究。"[13]诺贝尔奖获得者伊瓦尔贾艾弗认为好奇心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要素。同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据资料考证发现,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从小都具有异常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进而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刘东生小时跟父亲看了一场到藏族地区旅行探险的电影,使得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雪域高原、崇山峻岭,这激起他对自己乡土以外未知世界的好奇心。[14]以至于后来他才能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揭开黄土形成与演变的奥秘,成为地球环境科学家。王选小时候参观科学先驱徐光启的墓地和天文台,听了专家介绍天文知识便对科学萌发了好奇心,他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重要推动力"。徐光宪幼年听父亲讲"鸡兔同笼"和"幻方"大大鼓舞了他的好奇心:抱着对星空的好奇,他在哥哥的指导下做成简易望远镜;由于对中药铺分类排药抽屉的好奇,得到了使他受益一生的分类归档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他认为"这份童年对科学的好奇,是我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而又最持久的动力"。那么这些获奖者是如何具备好奇心的呢?经过研究发现,25位获得者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 1.父母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的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好奇心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和家庭氛围的熏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的母亲很善于启发小孩子的好奇心,他之所以后来立志于学农跟母亲小时候喜欢花丼植物,带着他照顾和打理花园植物有关。叶笃正的父亲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就是在生意非常忙的时候,对子女的教育也毫不含糊,每天都会抽时间亲自督查孩子们的功课,父亲严格的教育使得叶笃正对课业十分认真,丝毫不敢怠慢,也使得他一直保持着儿时对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17]徐光宪认为良好的家庭气氛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父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母亲也常常耐心教育他们,在这样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徐光宪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尤其对数理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烈的兴趣。可见,要培养孩子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对父母而言,一方面要对孩子充满耐心,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另外还要营造和谐、民主、融洽和轻松的家庭氛围。 2.教师或书籍的引导和启发 一个好的老师总是能够巧妙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对自己所教的东西感兴趣。郑哲敏大学时本来学的机械,大四时被钱伟长先生讲的近代力学课强烈吸引,于是在钱先生的影响下毅然将研究方向改为更感兴趣的力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爆炸力学专家。[18]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能影响到青年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态度,往往对青年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书籍是人类攀登智慧的阶梯,读书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宽阔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情感,启发人的心灵,还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谷超豪曾经因为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而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和兴趣,带着对神奇自然科学的疑惑,他并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自己主动看了大量的科普书籍,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视野,为他日后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打下了坚实基础。[19]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从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启发思考和激起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二)正确而远大的志向 "有志者事竟成"是中国自古流传的佳话,至今依然适用。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必须在确定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树立远大志向,切忌好高骛远。首先,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会在正确志向的激励下,激发潜意识暗藏的无限能力,全身心地主动去努力奋斗、去争取和实现这一志向;其次,志向只有合理正确,契合实际,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和重要意义;最后,远大的志向会给个人提供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甚至可以激发个人取得超越自己实际能力的伟大成就。据资料考证发现: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无一例外都有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而远大志向的经历,具体情况见表1。 |